【教学资源:科学家精神故事】袁见齐——见贤思齐力行之

发布者:日期:2024-05-10 16:52  点击数:

袁见齐(1907—1991),男,江苏海门人。矿床地质学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(学部委员)。192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学系,曾任盐务总局技正,唐山工学院(今西南交通大学)教授、工程地质系主任,北京地质学院教授、系主任、副院长,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任,中国地质大学教授,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。

他从事矿床和水文工程地质工作,系统研究了云南和南京等地矿产资源,调查湘黔铁路沿线、新疆、青海、甘肃和宁夏等省区地质状况,著有《西北盐产调查实录》等,以盐矿地质研究建树尤丰。为开发柴达木盆地,他长期领导开展钾盐找矿和盐矿成因理论研究和教学,提出“高山深盆的成盐模式”。代表作有《矿床学》、《中国碎屑岩系中钾盐矿床的形成条件》、《高山深盆的成盐环境—一种新的成盐模式的剖析》、《江汉盆地钾盐矿床的发现及研究》和《钾盐矿床微机专家咨询系统》。袁见齐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91年10月28日,因病逝世,享年84岁 。

求实故事:

勤学之、审问之、明辨之、笃信之、力行之——袁见齐


袁见齐研究地质

1940年袁见齐在云南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,沿途屡见“赤贫之家往往其食菜中不得盐味”,当时正值抗战时期,海盐来源断绝,内地盐价飞涨,百姓吃盐困难。出于地质学家的良知,他决心献身盐矿资源调查,从此与盐类矿床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出于“使升斗小民不再有淡食之虞”的高尚动机,他断然辞去云南大学教职,去贵州开阳盐矿担任技师,1943年7月盐务总局与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联合组建西北盐矿调查团,袁见齐是团中唯一的地质学家,负责盐矿储量调查。我国西北盐湖广布,以前从未有人做过地质工作,袁见齐一行4人不畏艰险,入深山,进戈壁,风餐露宿,历时13个月,途经新、甘、青、宁、蒙五省(区),行程2万公里,终于完成任务。袁见齐著有《西北盐产调查实录》,从此我国西北丰富的盐矿和盐湖资源始为世人所知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政府更重视盐矿资源开发,在萘卡、柯柯等盐湖的勘探和湖南衡阳盆地厚层石盐矿的发现过程中,袁见齐都做过具体指导。我国是农业大国,但钾盐资源却一片空白,地矿部十分重视找钾工作,袁见齐多次到部里参加找钾会议,同时在北京地质学院成立了钾盐科研组。迁校后不久地矿部又批准成立了钾盐研究室,并拨下经费。袁见齐为使找钾工作有突破性进展费尽心机。从1958年起,他3次亲临察尔汗盐湖考察,1959年袁见齐领导30余名师生完成了中国盐类矿床分布规律和远景预测研究,并主编了我国第一幅《盐矿预测图》,1961年得到云南江城发现钾石盐矿的信息后,他马上带人到矿区考察,1963年他赴苏联和民主德国考察钾盐矿床,以取得国外借鉴。

70年代初,袁见齐从“接受再教育”解放出来,立即投入找钾研究。他首先提出“油盐兼探”,受到石化部门支持。1972年江汉盆地油气钻探结果证实了袁见齐可能打到硫酸钾的预见。1975年袁见齐出版了《钾肥与钾盐矿床》一书。该书总结了我国多年找钾经验,文字通俗易懂,体现了他发动群众找矿的一贯思想。袁见齐还领导钾盐研究室在南方三叠系,北方奥陶系中开展找钾研究。这一课题中关于盐溶角砾岩和地层中盐类物质与铁、铜矿床的关系的新观点,在国内地质界产生了一定影响。


参考文献:

[1] 张锦高.风雨同舟五十年 中国地质大学统一战线回顾[M].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,2002.